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10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为了解三亚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现状,布设6条岩相断面,于2008年1-11月进行了四季野外的调查,并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聚类分析研究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130种,隶属于4门75属,其中红藻门41属67种、褐藻门16属31种、绿藻门15属29种、蓝藻门3属3种。潮间带海藻种类数季节变化不大,并呈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垂直分布特征,且中低潮带有共同分布种,夏季尤为普遍。潮间带海藻夏冬两季平均生物量高于春秋两季,但并无显著差异。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有波利团扇藻 Padina boryana、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夏季有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es、冠叶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宽扁叉节藻Amphiroa dilat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秋季有冠叶马尾藻、波状软凹藻、叶状铁钉菜Ishige foliacea,冬季有瓦氏马尾藻 Sargassum vachellianum、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波利团扇藻、日本仙菜。群落多样性冬高夏低:Shannon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冬季,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区域底栖藻类以暖水性热带-亚热带种为主,其次为温水性的暖温带种类,基本符合南海南区暖水区系特点。研究表明,尽管三亚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数与生物量上并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但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2.
选择大型底栖生物作为白洋淀湿地健康指示生物,将B-IBI评价方法应用到白洋淀湿地健康评价中,为白洋淀湿地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根据9个受损点、6个参照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样点数据,对白洋淀湿地23个生物参数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B-IBI指数由总分类单元数、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百分比和摇蚊个体百分比构成。采用比值法计算各生物参数指数值,并将各参数值加和得到B-IBI指数值。根据参照点B-IBI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健康等级标准:〉2.302为健康,1.590~2.302为亚健康,0.879~1.589为不健康,〈0.879为病态。评价结果表明:淀区9个样点中有1个样点处于健康状态,4个样点处于亚健康状态,4个样点处于不健康状态,白洋淀湿地大部分水域健康均受到一定损害。B-IBI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与TN、TP和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3.
污染水域微栖境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栖境结构的异质性影响群落的空间格局.对不同微栖境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研究发现,尽管群落组成差异不明显,但丰度和多样性有很大差异。协惯量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丰度与环境变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支持了模板理论。  相似文献   
84.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洞庭湖典型断面的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0年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对洞庭湖的7个典型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共获得底栖动物40种,其中节肢动物16种、软体动物18种,环节动物6种。根据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确定了4个相对清洁的断面和3个污染断面,然后进行23种生物指数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Goodnight-Whitley指数3个底栖动物生物指数可以用作辨别洞庭湖典型断面水质的敏感生物指数。通过5、3、1记分法对3种生物指数统一量纲后,获得变化范围为3~15的综合生物指数,运用四分法划分出洞庭湖典型断面水质辨别的生物基准:3~6,差;7~9,一般;10~12,好;13~15,很好。据此对7个断面进行重新记分,获得了洞庭湖典型断面水质的基本分区现状:虞公庙、万子湖、目平湖3个断面的水质良好,而鹿角、坡头、南嘴及东洞庭湖4个断面的水质较差。该水质生物学基准基本适合评价洞庭湖典型断面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85.
Wetland creation aiming at a simultaneous increase in nutrient reten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has recently become applied as a catchment-scale compensation measure for past wetland losses. Here, we evaluate if, and to what extend, dual-purpose wetlands benefit local and regional d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We analysed composition and α, β, and γ diversity of aquatic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among dual-purpose wetlands in an agricultural region in southwest Sweden in relation to local (water quality, wetland morphology, succession stage, proximity to other aquatic habitats) and landscape parameters (regional connectivity, wetland density). Diversity of mature agricultural ponds was used as a standar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dual-purpose wetlands. Dual-purpose wetlands sustained α, β, and γ diversity similar to that of natural lentic water bodie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in the region and elsewhere. Over 80% of the overall species richness was attributed to β diversity, and each created wetland contributed to overall species accumulation. Ecosystem parameters explained 19% of th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among assemblages, but were only marginally related to diversity. Wetland density promoted α and γ diversity, while spatial heterogeneity (β) remained equally high, independent of wetland densit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atchment-scale wetland creation for simultaneous retention and diversity purposes benefits the biod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particularly if the density of aquatic habitats is increased by at least 30%.  相似文献   
86.
探究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可为该区域水生生物的保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014-2015年,按季节在干流江段设置16个采样站位,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和水质理化指标测定,并同步收集当月水位信息。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53种,其中水生昆虫28种,软体动物9种,寡毛类9种,甲壳动物4种,其他类群3种,常见种为日本沼虾、钩虾、栉水虱、米虾、河蚬、淡水壳菜、多足摇蚊、环足摇蚊和齿斑摇蚊。底栖动物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演替,且种类组成较为简单,以小个体的物种和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类为主。低水位时,生境异质性的升高有利于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增加;而高水位时生境异质性的降低,则对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不利。水位的升高以及流量的增大,有利于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动物生存和扩散。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与该河段地处下荆江、河道演变剧烈、生境不稳有关,密度水平与长江中游的沙市、黄石断面接近,表明目前底栖动物密度处于较低水平是一种常态现象。  相似文献   
87.
幼体变态附着率低是制约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水温22.0~26.0℃和盐度为28.0~31.0条件下,在玻璃钢水箱中放入接种圆筛藻Coscinodiscussp.、舟形藻Naviculasp.、双肋藻Amphipteurasp.及其等量组合的波纹板和樽形幼体,研究了仿刺参幼体对底栖硅藻的附着选择性和摄食器官的发育。结果表明:在12 d的培育中,波纹板上稚参的附着数量初期较低,中期较高(6月25日,即第5天),后期又降低,未附着的浮游幼体胃部萎缩成棒状,边缘溃烂,无法附着变态。试验初期,附着在接种双肋藻的波纹板上稚参数量最多,但附着高峰时急剧减少;后期接种舟形藻的波纹板上稚参数量最多,接种双肋藻的最少。附着在波纹板上的稚参数量均随硅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密度为1万个/cm2时,波纹板上稚参的数量最多,只有圆筛藻+舟形藻+双肋藻组在密度为25万个/cm^2时,波纹板上稚参的数量最多。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刚附着的稚参触手顶部具有可收缩的笼形结构(称摄食笼),笼呈中空状,孔径为(6.7×3.9~17.8×10.2)μm,套住食物后,经"寻食→定位→摸索→靠近→调整和选择→固定→拽拉→吞食"等过程将食物摄入。摄食笼的孔隙间有丰富的黏液状分泌物,具有黏附作用。幼参体长达8 mm时,触手顶端的摄食笼变为4个瓣状结构,瓣的表面上有均匀分布的花瓣状突起;体长为25 mm时,触手顶端由20个环绕口的触手组成,每个触手的顶端有多个瓣状结构,伸展形成"手"似结构,可扫抓兼滤捕食物。文中还讨论了仿刺参摄食器官结构的发育特点和划分稚参及幼参的形态界限。  相似文献   
88.
89.
浙江义乌市城镇化对溪流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4月调查了浙江省义乌地区5个参照和9个城镇溪流样点的理化性状、底栖硅藻群落及所在流域土地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流域城镇化强度指标——不透水地表面积比与电导率、总氮和磷酸盐等理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也与喜富营养型硅藻与耐污型硅藻比例呈显著正相关。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与相似性检验(ANOSIM)分析表明,参照溪流与城镇溪流的底栖硅藻群落具有显著差异。参照溪流底栖硅藻平均密度(5.67×105cell.cm-2)低于城镇溪流(6.11×106cell.cm-2),并且参照溪流运动型、富营养型和耐污型硅藻比例也显著低于城镇溪流。城镇溪流优势种是Na-vicula minima(50.75%),参照溪流为Rhoicosphenia abbreviate(55.71%)。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森林面积比、底质组成、二氧化硅、电导率、钙离子和镁离子是影响研究样点底栖硅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证实,城镇化会显著改变城市溪流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底栖硅藻可作为评价溪流生态质量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90.
于2011年对浙江省枸杞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以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共65种,其中红藻门42种,褐藻门11种,绿藻门11种,蓝藻门1种。海藻种类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最多,冬季次之,然后是秋季,夏季最少。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海藻群落优势种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孔石莼(Ulva pertus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小石花菜( Gelidium divaricatum)和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等。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调查结果表明枸杞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